6月14日晚,哲学系第三期“湘韵”研究生论坛在哲史楼三楼会议室举行。14级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沈建、姚蒲军、孙俊及12级哲学专业本科生谷龙担任本期主讲人。讲座由哲学系研究生会学术部于宏伟主持。
沈建以《< 楞严经>中的世界生成观》为题开始了本场讲座。他首先分析了我们日常逻辑思维和语言使用的运作机制,即对因果律、同一律的信仰,进而阐述了佛教的“四大皆空”和众生世界生命的成因。他指出,《楞严经》中所讲的七大:地、火、水、风、空、见和识,包括了物质世界和有情世界。事实上,众生皆是清净本然、一体无碍的,只因妄念一动,忽生内外之见,然后四大升起,相互交缠,辗转相续,生出世间万象和众生百态。
姚蒲军阐述了佛教的多维宇宙观念。他指出“世界”一词来自佛经,在佛教中,世界的范围远大于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地球范围。他以佛教观对“世”和“界”进行了说明:世——时间的迁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界——空间的划分,东西南北上下,十方。他还对“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进行了逐一说明。
孙俊对佛教的积极人生观进行了探析,认为佛教的积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从理上说,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学佛就是立命之学,佛教不是懒惰的宗教,需要奋进努力;从法门上说,佛教不是厌世的宗教,而是积极人生的教育,它教导人们努力克服不良习惯,做一个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从现实来说,佛教不是远离生产经营,而是鼓励人们辛勤劳动,在劳动中获得人生体悟。
谷龙以《佛教的心理调节方法及其社会功能》为题。他认为,佛教的心理调节主要是让人去除内心的烦恼纷扰,恢复正常的心智模式和心理状态,在当代社会尤为必要。他指出,佛教的心里调节以四圣谛的方式展开:首先要认识苦谛,了知苦的现实;其次认识集谛,了知苦的原因;再次认识灭谛,了知烦恼灭尽后的心理体验和状态;最后认识道谛,了知具体的调节方法。
讲座过后,同学们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至此,哲学系第三期“湘韵”研究生论坛暨哲学系学术文化节圆满结束。
(哲学系 欧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