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于兴湘教学楼向与会师生们做了题为“成‘仙’作‘魔’的文化心理与行动逻辑——电影《哪吒之魔童再世》的神圣社会学解释”的专题讲座。讲座由9728太阳集团陆自荣教授主持,我院100多名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活动。
在电影《哪吒之魔童再世》中魔丸转世的哪吒饱受社会的排斥与质疑,他虽因此变得孤僻冷漠,但却一直秉信“我命由我不由天”,力图改变“魔”这一命中注定的身份。李教授认为,在该影片中,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命”“运”“天”“我”等概念得到了较好的展现,也较为完整地刻画了“仙”与“魔”的对立与冲突。故希望以此为切入点,对影片做出宗教社会学的阐释和解读,进而引申出关于我们内心两种理想观念的冲突和由此引发的讨论。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思考,李教授首先向同学们抛出了几道思考题:电影中的哪吒一直奉行“逆天改命”的行动逻辑,那么“命”为何物?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哪吒又是否真的改写了自己的天命?为了考虑以上问题,我们便需要了解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和天命观,而儒释道是三种有效的解释路径,其中尤以道家为甚。道家既不同于儒家的“敬鬼神而远之”,也不同于佛教的超然三界之外,道家一直在试图打通人与仙之间的道路。道教学说追求长生久视,羽化登仙,而“成仙”的起点都是从凡人开始修行。修行主要靠内丹与外丹,成仙的方法既可“功德成仙”也可“忠孝成仙”。由此可看出,入道既修人也修仙,是出世与入世的结合。正是在道家由人至仙的修行中,我们看到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可能性。
理解了道家的人格理想之后,李教授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文化中的五种“命论”。它们分别是认为天明固定的命定论;笃信圣人先成民方能受命成神的命正论;以邹衍为代表的命定—命运论;认为天命靡常的命正—非命论和俟命论。其中哪吒的命运更像是第三种类型,糅合了命定与命正的特点。在这一命运中,哪吒以及我们所有人必将遭遇到的冲突暴露了出来。李教授谈到,中国文化的任何部分,都在某种程度上围绕着父权制运作,在反复不断地结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父权被给予了神圣性,中国文化最深层的矛盾也就自然成为了父权制度的结构压制和个体的超越性欲望。但是这种欲望往往过于强烈,以至于使得新的家庭成员最终还是会逐渐演变成一个新的父亲。所以在最后当我们反思哪吒是否真的改写了自己的命这一问题的时候可以发现,尽管影片在一个合适的时间选择了戛然而止,但群众的跪拜已经显示出一个新的救世权威的诞生,如果继续下去很难保证哪吒不会成为下一个家长,不会成为玉皇大帝手下的得力干将,完全摆脱天命而存在。
讲座结束后李教授与参加讲座的师生进行了讨论交流,并与我院师生合影留念。
文:杨嘉浩 图:邹巧巧、刘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