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勇教授畅谈田野背景下的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9-12-10浏览次数:

     2019129日下午,我院邀请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地理学博士点学术带头人蓝勇教授作《田野背景下的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历史系主任吉成名教授主持。

微信图片_20191210211507.jpg

讲座伊始,蓝勇教授首先回顾中国环境史研究,认为如果从科学意义上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角度来看,上世纪初就已经开始,如商代气候、黄河变迁等研究,但主观上有意识地从人地互动角度研究环境变迁起步较晚,应该从上世纪90 年代开始,伊懋可在1990 年在《亚洲研究评论》上撰文提出构想。包括侯文蕙、包茂宏、梅雪芹、高国荣、刘翠溶等一批学者对中国外环境史学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

之后,蓝勇教授简要介绍了中国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之争。并对怎样厘清环境史与历史地理研究人地关系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生态环境的形貌、景观方面的历史变化、人类生态系统的属性、结构和功能的演变过程和动力机制是其关键所在。

第三部分蓝勇教授对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水平进行了评估。认为中国环境史研究在表象上理论介绍多于个案研究,新潮名词多于开创研究;在思维上生态中心主义思维盛行,存在历史衰败论定势思维;在方法上,没能避免定性文献与计量统计局限,缺乏将自然环境、生产技术、制度政策、文化传统结合起来的成功个案研究。这一评估是蓝勇教授结合多年来进行田野调查的经历对当下中国环境史研究水平的准确评论,可以说是一语中的,具有重要的开创性的学术意义,给在场师生以很大的启发。

微信图片_20191210211235.jpg

第四部分是讲座的重点,蓝勇教授指出以前学术界有人认为历史地理学以区域研究为主,环境史研究事件过程为主,但不论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或者环境史研究都共同缺乏区域事件的个案作为有力支撑,使我们研究仅仅局限于理论介绍等粗浅的层面由此,蓝勇教授着重强调了田野考察对中国环境史研究的重要性,并依次举列如金沙遗址个案、巴蛇食象个案、鱼害个案、皇木个案、清末植被个案、瘴气个案、华南虎个案,结合以上七种个案进一步论述了田野考察的重要性

微信图片_20191210211408.jpg

最后,蓝勇讲授生动形象地将一篇好论文比作一个人骨骼、皮肤、肌肉,应该有面上的计量统计、传世的文献描述、典型田野个案。典型田野个案的人地分析是我们克服环境史学研究中轻视生态意识的重要路径。我们历史地理学界不能关在书斋中等着考古学界的发掘和发现,等着人类学界的研究个案,也不能只期望于走马观花式的考察,而是一定要借鉴考古学、人类学思维和方法,特别是他们的田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研究信度。蓝勇教授还着重强调了环境史研究要注重田野路径与文献梳理结合、海外理论与本土个案相结合,要努力构建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本土话语并影响世界,给在场的师生以深深的鼓励和启迪。

讲座结束后,蓝勇教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环境史研究的分期、构建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本土话语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蓝勇教授的讲座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比喻为我们展现了环境史研究的魅力所在,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将古今历史对比,使听众感受到了历史环境的变迁,并结合自身田野考察的经历使在的师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同学们对田野考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文/王墨翰   图/刘香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