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7日下午,我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建欣教授作题为《印度哲学与宗教研究漫谈》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副院长朱陆民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李建欣教授以中印关系为切入点,表明当代中国研究印度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李建欣教授从世界哲学的出现、东方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影响、印度哲学在东方哲学中的地位三个方面指出印度哲学在世界哲学和东方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他也强调到在世界文化背景理解印度文化的重要性。在讲解了世界文明的融合之后,李建欣教授指出由于东西方哲学思路不同,不能将西方哲学的思路直接套入东方哲学。他认为中印文化同样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将印度哲学定位到东方哲学中是比较正确的。
紧接着,李建欣教授讲到中国印度哲学研究现状及其意义。在澄清印度哲学不等于佛教哲学之后,他指出印度文化本身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使得认识印度文化有很大的困难。同时他也表明中印文化的渊源极大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的面貌,并且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要多于中国文化对印度文化的影响,李建欣教授还梳理了中国印度哲学研究的历程。
接着,李建欣教授从印度的基本情况和印度宗教哲学的发展阶段、流派和经典两方面详细介绍印度宗教哲学的背景和构成。在讲述印度的基本情况时,他指出种姓制度对印度的社会结构影响很大并且很难被改变。同时,他根据印度历史将印度哲学分为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其中古代哲学又分为吠陀时期、史诗时期和经书时期,紧接着他对古代哲学的每个时期的文化及特点做简要的说明。
最后,李建欣教授对印度宗教哲学的三大主题进行详细的讲解。他首先指出印度沙门思潮中只有佛教能与婆罗门教的六派哲学相抗衡,并且着重讲解二者之间的类似之处和重大区别,即他们都强调修行和亲证,但佛教强调“无我”,并且不信“吠陀”和“祭祀”。在明确两者的共通之处的基础上,李建欣教授对印度宗教哲学的三大主题进行讲解:一是解脱,即“解除束缚”,他指出“解脱”是印度教徒信奉的人生四大目中的最后的根本的目的,同时他也强调到中国和印度的解脱的不同之处;二是轮回,李建欣教授认为轮回有两个特殊的内涵,即意识(承受轮回的主题)和转生(意识再投身于天上或人间);三是业报,即人一切行为皆必有报应,如能使所行没有果报,在死时将得到解脱。李建欣教授认为从“求解脱心”角度看,印度哲学思想可算做是真正地道的“精神文明”。
讲座结束后,朱陆民教授为本次讲座做总结。李建欣教授的讲解澄清了许多错误的认识,让同学们对中国印度哲学思想研究历史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碧泉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杨国栋同学、碧泉书院历史专业的代明月等多位同学针对李建欣教授的讲座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李建欣教授也一一做出详细生动地解答,从而解决了同学们的困惑。
通讯员:何风艳